巴哈伊信仰起源于1844年,当时波斯(今伊朗)设拉子的一位年轻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宣称,祂是受上帝之命为人类准备迎接一个新时代和另一位即将显现的比祂更伟大的圣使。
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以“巴布”(阿拉伯语意为“门”)为称号,并预言那位即将到来者将是上帝普世性的显圣者,将开启一个正如世界各大宗教所预言的和平与启蒙的时代。
巴布的教义迅速传播,但被波斯教士和当局视为异端。祂的追随者(称为巴比)在全国遭遇了一系列屠杀,超过两万人殉难。
1850年7月9日,巴布本人在大不里士城被公开处决。
巴哈伊信徒认为,巴布既是上帝独立的圣使,也是 巴哈欧拉 (阿拉伯语意为“上帝之荣耀”)的先驱,后者正是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
巴哈欧拉,本名米尔扎·侯赛因·阿里,1817年11月12日出生于德黑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多岁时,祂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成为巴布最重要的追随者之一。
1852年,在巴比遭受迫害期间,祂被捕入狱,遭受毒打,被关进德黑兰臭名昭著的地牢。四个月后,祂虽获释,却被驱逐出祖国——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流放与监禁生涯。
祂先被流放到巴格达,与同伴们在那里生活了十年。1863年,在即将被进一步流放至奥斯曼帝国(今土耳其)及随后至圣地的前夕,巴哈欧拉宣告自己就是巴布所预言的上帝之普世圣使。
1868年,巴哈欧拉与约70名家人和追随者抵达圣地,被奥斯曼当局判处永久监禁于阿卡监狱城。虽然禁锢令始终未解除,但由于祂崇高的品格日益受到认可,祂最终得以迁出监狱城墙,在名为“巴吉”的郊外庄园度过晚年。1892年,巴哈欧拉逝世,被安葬在巴吉,其陵殿成为巴哈伊信徒心中最神圣的圣地。
在四十年的流放生涯中,巴哈欧拉启示了一系列经典、书简与书信,这些文献如今构成了 巴哈伊信仰圣典的核心。其著作相当于约百卷之巨,阐释了上帝的本质与人类存在的目的,颁布了新的宗教律法,并勾勒出创建和平繁荣的全球社会的愿景。
巴哈欧拉在遗嘱中指定其长子阿巴斯·埃芬迪(1844-1921)为巴哈伊信仰的领袖及其教义的权威阐释者。阿巴斯·埃芬迪被巴哈伊信徒尊称为 阿博都-巴哈 (意为“巴哈之仆”),因在海法/阿卡地区的慈善事业而广受尊敬,并曾远赴欧美大陆,激励新兴的巴哈伊社团,向公众宣扬巴哈欧拉的教义。阿博都-巴哈的著作被视为巴哈伊圣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博都-巴哈于1921年逝世。他在遗嘱中指定其外孙 守基·埃芬迪 (1897-1957) 为继任者,尊号“巴哈伊信仰的圣护”。 为继任者,尊号 巴哈伊信仰的圣护。在守基·埃芬迪掌教期内,信仰传播至全球各地,地方与国家级的行政机构相继建立。1957年守基·埃芬迪逝世后,巴哈伊信仰的世袭领导体系就此终结。
依照巴哈欧拉的规定,1963年选举产生了 世界正义院,负责指导全球巴哈伊社团事务。世界正义院的九名成员每五年由全球各国巴哈伊总灵理会成员投票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