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美国故事

团结与正义如何塑造国家叙事

一场由美国巴哈伊举办的研讨会,探讨了如何通过团结与正义的故事,将国家的现实伤痛与共同愿景纳入同一框架。

2025年9月30日
收听文章
团结与正义如何塑造国家叙事
00:00

华盛顿 — 一个多世纪以前,早期的美国巴哈伊社团举办了第一届“种族友好大会”——这场前所未有的聚会,旨在探讨人类根本一体的意识如何疗愈那些看似棘手的分歧。如今,随着美国即将迎来《独立宣言》颁布250周年,近日在华盛顿举办的“共同前行”研讨会回顾了这一历史遗产,探讨美国民众相互理解的叙事方式。

1921年12月美国巴哈伊社团举办的第二届种族友好大会现场。

这场由美国巴哈伊公共事务办公室主办的研讨会,旨在成为一项持续开展的系列活动。本届会议以 美国叙事 为主题,汇聚了40余位参与者——包括学者、民间社会组织代表、信仰团体成员及政府官员。其中许多人长期参与相关对话,使这场聚会成为一个共同反思学习进程、持续探索前路的空间。

他们共同探讨了以团结与正义为根基的叙事,如何将国家的痛苦现实与共同愿景纳入同一框架——在拓展集体归属感的同时,呼吁每个人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建设性角色。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以团结与正义为根基的叙事如何增强归属感,并促进人们之间建设性的对话。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以团结与正义为根基的叙事如何增强归属感,并促进人们之间建设性的对话。
这场由美国巴哈伊公共事务办公室主办的研讨会汇聚了40余位参与者——包括学者、民间社会组织代表、信仰团体成员及政府官员。
这场由美国巴哈伊公共事务办公室主办的研讨会汇聚了40余位参与者——包括学者、民间社会组织代表、信仰团体成员及政府官员。

美国巴哈伊公共事务办公室的P.J.安德鲁斯指出:“这个项目邀请我们构想尚未被设想的可能。叙事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也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切都植根于我们共同的人性和与生俱来的尊严。”

构建和谐的建设性隐喻

研讨会彰显出一种日益深入的共识:社会转变需要超越对抗性手段,转向与会者所描述的“编织”多样叙事的方式。

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安妮卡·普拉瑟表示:“相较于我处理种族议题时惯用的对抗方式,‘编织’的理念让我意识到,或许是时候改变这种做法了。”这暗示着对抗或许将让位于更深层次的合作。

她借鉴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经验,解释了不同材料——每种都具有独特的纹理与特质——如何在交织时创造美感,并非因差异而相悖,恰恰是差异造就了美。

这种编织的隐喻贯穿整个讨论,映射出巴哈伊“多元一体”的原则如何指引着研讨会的思路。与追求统一不同,与会者探索了如何将美国多元的经历,理解为更大挂毯中相互补充的线条。

普世的人类身份认同作为根基

一个核心主题逐渐浮现:突破传统身份认同的边界,朝向对人类本质一体性的认知迈进。

“同心同行”创始人希娜·梅森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探讨如何超越种族构造,转向更具凝聚力的叙事框架。

转型现代性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沙赫扎德·萨贝特展示的研究表明,传统社会身份认同在提供某种安全感的同时,也因其固有的排他性而持续引发社会动荡。

萨贝特博士解释道:“与其他所有身份认同不同,普世人类身份不具排他性。就人类社群而言……它不存在所谓‘他者’的界限。”她指出,唯有“将我们的美国身份牢牢植根于对人类本质一体性的认知之中,才能最终使美国故事摆脱长期困扰着它的不稳定性和排斥性。”

讨论剖析了主流种族正义框架如何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其试图超越的种族分类范畴。“同心同行”创始人希娜·梅森教授,警示人们须警惕她所称的“种族化认知陷阱”。

她解释道:“美国主流身份叙事并非本质存在,而是被编织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写进法律条文、科学理论、媒体传播和教育体系。其设计就是维持分裂与对立的界限,让极少数人获益。”

梅森博士强调,种族虽具有现实影响力,但其本质并非真实:“陷阱在于我们开始相信它揭示了关于人类本质的真相。即便我们与之抗争,也往往难以跳出其设定的思维框架。”她邀请与会者构想能超越这些既定建构的新叙事,创造“真正人性化、公正和造福所有人的更美好未来”。

研讨会现场的两位演讲者。“更多共同点”旗下灯塔计划总监丹尼尔·尤德金(上图),与转型现代性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沙赫扎德·萨贝特(下图)。

正如公共事务办公室的塞尔维·阿代卡拉姆·扎比希所言:“巴哈伊信仰的核心原则在于,我们同属一个人类大家庭。这是关乎存在的根本真理……唯有在集体与个人生活中充分体现这一根本现实,我们才能在这颗星球上蓬勃发展。”

个人潜能与集体责任

非营利组织“更多共同点”旗下灯塔计划总监丹尼尔·尤德金探讨了发掘个人潜能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关联。

他解释了“人人皆有天赋”的理念,指出正义要求社会创造让所有人蓬勃发展的环境,而每个人也有责任运用自身才能造福他人。

尤德金博士解释道:“我的个人成长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我的社区贡献力量。”他描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是相互关联的。

真实叙事与历史真相

与会者们努力探讨如何讲述真实的美国历史故事,既不掩盖痛苦的现实,也不让任何群体感到被永久排除在国家未来之外。

乔治城大学历史学家亚当·罗斯曼提出了这个挑战:“我们如何讲述既真实又能凝聚人心、赋予力量的故事?历史有时会让人感到幻灭或产生无力感。那么,有哪些历史叙事能帮助我们克服这类情绪,让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

研讨会参与者探讨了如何通过认识人类本质上的一体性,将身份认同的概念拓展至传统范畴之外。

“美国叙事计划”一直致力于实现与会者所说的“提升所有人的语言境界”——构建一个既承认历史错误,又赋予每个人建设性前行之角色的语汇体系。这包括“学习导向”的理念,以及“成长与成熟的进程”等概念。

与会者探讨了如何界定一个在物质与灵性层面都达到更高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这样的社会将超越青春期的竞争模式,迈向更成熟的集体责任形态。

迈向2026征程

随着2026年7月美国即将迎来建国250周年纪念,这场研讨会正是公共事务办公室为推动全国种族正义对话所作出的诸多贡献之一。

国际刑事法院华盛顿工作组联合召集人丽贝卡·舒特对本次会议独特的关注焦点表示赞赏。她指出:“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常常讨论政策与意识形态,却鲜少探讨人道主义议题。”

该团体计划在未来数月内重新召集小组,以评估进展并进一步深化此次共同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洞见。

此次研讨会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对话,促使他们思考在推进共同叙事对各自工作领域的影响。

安德鲁斯先生在研讨会总结中强调,在这个碎片化、孤独感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富有建设性的叙事是维系联结的重要途径。

他借鉴“美国叙事计划”的洞见指出:“分享自身故事并深度倾听他人经历,正是对我们相互依存关系的认同。”

他继续谈到:“创造真实而凝聚人心的美国故事,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事业。唯有编织基于团结与正义的叙事,我们才能为更具凝聚力、更真实的未来播下种子。”

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这场研讨会举办地点距离1912年4月24日阿博都-巴哈在华盛顿发表 演讲 的旧址仅一街之隔。他当年的讲话内容恰与这次与会者探讨的主题遥相呼应:

“我们这样的聚会就好比一串贵重的珠宝——珍珠、红宝石、钻石和蓝宝石。它带给我们快乐和喜悦。凡有益于人类世界团结者,都是最值得称道和赞美的;凡导致不和与分裂者,都是悲哀及可鄙的。我们必须重视团结与和睦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