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的斯亚贝巴 — 身份认同问题正困扰着全球年轻人,但每个社会特有的现实境况又让这个问题呈现出不同面貌。对埃塞俄比亚青年而言,这个拥有80多个民族的国家里,多样性既彰显着国家的瑰丽,也折射出社会的复杂脉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刻反思的话题:究竟什么才能定义真正的我们?
这正是埃塞俄比亚巴哈伊公共事务办公室新推出的播客系列《青年话语》探讨的核心命题。该系列节目通过受巴哈伊信仰原则启发的对话,探讨身份认同与人生意义等主题。
该办公室成员米赫拉尔·阿塞法在接受新闻网的采访时表示:“埃塞俄比亚以其主要年轻人口和广泛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为开展此类对话创造了独特机遇。”
“在当前社会普遍关注民族认同的背景下,这档播客旨在传递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理念——引导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我们共同的人类身份。”
埃塞俄比亚的多样性时而成为社会分裂的根源。近年来,源于民族矛盾的冲突尤其影响着占人口逾七成的年轻人。
阿塞法女士表示:“该播客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审视自身处境,发掘自身潜能,并将自己视为社会进步的主角。”
首期节目探讨了超越外在特征的人性本质,并邀请听众思考如何突破分裂性的社会分类。
当地巴哈伊社区建设机构成员娜奥米·德雷塞谈到:“每当论及身份认同时,我们总会联想到民族、国籍、宗教或性别这些标签。
她补充道:“但这些其实只是我们成长的背景底色。我们正逐渐领悟到,人类生来就拥有超越这些局限的高贵本质。”
其他受访者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亚的斯亚贝巴巴哈伊道德与灵性教育项目协调员阿布贝克·阿里指出:“那些局限性的身份标签都是暂时的、可变的。”
“真正永恒的是塑造我们品格的灵性品质——这些品质具有普世性,是全人类共有的。”他补充道。
该国北部地区社区建设机构成员卡梅拉·特斯法耶解释道,这种对人类灵性本质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有着深远影响。
她说道:“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表明,孤立无法带来进步——我们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
第二期节目转而探讨生命更深层的意义,强调了个人双重道德目标的概念:培育自身的内在潜能,以及为社会的改善服务——这两者被理解为同一目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维度。
当地社区建设项目协调员比蒂娅·埃利亚斯谈到:“倘若我们确信,人类生来就应为改善世界贡献力量,生活在和谐共融之中,那么有一点就很明确:我们行动的宗旨理当是推动世界前行,而非阻碍其发展。”
对卡梅拉·特斯法耶而言,服务的范畴远不止于志愿服务。她指出:“当我们谈论‘服务’时,往往将其等同于‘志愿服务’,这种观念需要转变。”
她继续说道:“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我们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并秉持服务精神践行之,那么工作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崇拜的行为。”
在这些对话的深处,涌动着希望的激流。“当我们专注于培养美德时,这些美德便会开始绽放,”比里萨·艾哈迈德反思道。
“这就是我们怀揣的希望,”他继续说道,“要聚焦于微光,而非尚未触及光明的广阔黑暗。开创未来的命运掌握在青年手中。”
《青年话语》播客是公共事务办公室更广泛行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埃塞俄比亚更具建设性的公共对话,超越分歧,在多元中培育团结。